中新網河南新聞1月12日電 焦作市博愛縣許良鎮大新莊村(回族聚居村)和沁陽市西萬鎮邘邰村(漢族村)分居丹水兩岸,相距13公里,自明代正德年間以來,兩村回漢群眾守望相親、團結相助、世代友好,形成了綿延500余年的“邘新社親”。進入新時代,社親文化有了新的外延和新的內涵,有力推動了民族團結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新時代背景下,邘新社親經濟圈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與民族團結工作一體推進,在更高站位和起點之上持續且深入地推動民族之間的經濟互動,共同建構起互信互惠互容的社親經濟生態。
邘邰村為助力鄉村振興,建造了由大新莊村村民經營的“民族團結進步超市”,房屋租金用來資助兩村貧困戶、在校貧困生以及獎勵對兩村民族團結事業具有突出貢獻的人。邘邰村還擬投資修建“古建一條街”,以此吸引大新莊村村民來這里經營清真食品。大新莊村食品產業久負盛名,每天都有大量食品需要外運,通常都會安排邘邰村的車隊來負責運輸。邘邰村和大新莊村通過經濟層面的交流和互惠,使社親文化能夠交融得更深。
打贏脫貧攻堅戰也是新時代社親之間在經濟領域互動合作的重要內容。邘邰村和大新莊村積極開展扶貧幫困活動,對因突發事件導致貧困的家庭給予愛心捐助,并利用各民族傳統節日,開展走訪慰問、訪貧問苦活動。許良村和西萬村非常注重社親之間的經濟交流,他們在春節期間不僅會互相慰問老干部、老黨員和困難戶,還會給對方村子的每家每戶都送上大米、醬油、衛生紙等生活必需品,不僅人人都有份,而且年年不重樣。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際,經濟條件并不好的許良村緊缺口罩物資,得知這一情況后,西萬村通過多種途徑給許良村送來了兩萬只口罩,解決了許良村的燃眉之急。社親之間互幫互助、借鑒經驗,通過經濟互動與合作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共同繁榮發展。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文化交流是民族團結的紐帶。邘新社親之間的文化交流多由官方牽頭主導,并多集中在春節、元宵節和廟會等重大節慶期間,可以分為文藝展演活動和座談會兩種。通過村與村、族與族之間的多維文化互滲,共同建構起了互動互構互融的族際文化生態。
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邘新社親之間都會組織規模較大的“走親戚”活動,除此之外,還會根據具體村情組織一些小規模的特色活動。如邘邰村和大新莊村會舉辦書畫巡展活動、經典朗誦活動、籃球比賽活動,還會共同組織民間書法家為村民義務寫春聯。2020年春節期間,邘新社親還新增了春節聯歡晚會活動,雖然因為疫情原因只舉辦了一屆,但能夠看出兩村傳承發揚社親文化的決心和不斷創新社親交流方式的態度。
為了加強民族團結,更好地開展交流工作,大新莊村和邘邰村建立起干部定期溝通交流制度,要求兩村每年的交流不少于四次。交流以組織干部座談會為主要形式,主要交流經濟與文化發展經驗,謀劃兩村之間的合作并妥善化解影響兩村和諧穩定的問題。兩村還共同建立了“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會”,通過召開群眾大會、張掛宣傳條幅等形式深入宣傳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和黨的民族理論與政策。民族團結知識宣傳,使兩村村民切身體會到社親文化在新時代的特殊價值和重要意義,有利于固化社親內涵,促進彼此之間的心理認同。
大新莊村通過借鑒與老社親邘邰村以及其過路社親山王莊村的友好相處之道,先后與周邊五十多個漢族村莊簽訂了《民族團結進步友好協議》。這些友好協議是社親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繼承、變遷與革新,有利于散雜居民族在同一地域構建起交融共生的和諧族際生態體系,從而促進散雜居民族不斷發展、共同繁榮。例如,大新莊村在2003年之前沒有一條出村硬化道路,通過發展與周邊漢族村莊的良好關系,如今已修建了五條出村公路,其中有三條道路分別被命名為“民族路”“團結路”和“友誼路”。
在新時代背景下,博愛縣西關村淡化了與其過路社親之間的聯系,卻把這種友好關系嫁接到了與四周漢族村莊之間的聯系上,并與周邊村落簽訂了《民族團結進步友好協議》,這些舉措加強了與周邊村落的文化交流,并通過不定期舉辦一些文體活動進一步推動了村際關系的友好發展。友好協議簽訂之后,各村之間經常進行溝通交流,提前發現問題,及時化解各種矛盾糾紛,促進了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
多維交流互動是社親之間形塑良好族際生態的基礎,不斷推動著不同民族的交融共生。有著結社親歷史的村莊與周邊村莊通過簽訂友好協議的方式來擴大交往對象,拓展交流空間,構建交融情境,這是社親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通過簽訂契約的新形式促進村落之間建立友好關系的新機制,此舉為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和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帶動了周邊回漢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族際和諧的良好局面。(博愛縣委統戰部)